Kitabı oku: «《道德经》全文及历代名家注解(简体中文版)», sayfa 2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原文:
上善若水[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2],
故几[3]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4],与善仁[5],言善信[6],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1]上善若水:上善,最善,指最高的德行。若水,像水的品德。水能曲能申,高下有序,所以老子以其比喻圣人至高的德行,也是最接近于道的德行。
[2]恶(wù):厌恶。
[3]几:接近。
[4]渊:深沉、沉静。
[5]仁:亲仁,指亲近有修养的人。
[6]信:守信,可信。
[7]时:时机。
[8]尤:怨尤,过失、过错。
名家校注:
水之为物,得天一之气,无定形而靡不通,故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何争之有?上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于人物而不争,故善亦如水。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之,上善之人常谦下也。有此之德,故近于道。易六十四卦,惟谦卦有吉而无凶、悔、吝。
——范应元
争者,事之末也。与物无竞,莫之怨恶,何过之有?故特美之。
——司马光
从道之人无所不善,故谓之上善。夫水常处污下,不与物争,故万物莫不得其利,盖近于道矣。故上善之人若此水德,其居世若水之在地,其用心若水之渊回,其施与若水之润泽,其言语若水之信实,其为政若水之清静,其行事若水之任器,其变动若水之应时。夫唯常处污下,故人莫得而挫;夫唯不与物争,故物莫与之争。《易》曰:谦者,德之柄。水得之矣。
——陆希声
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恐天下不乱处于下。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憨山德清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原文:
持而盈[1]之,不如其已[2]。
揣[3]而锐[4]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5]。
功遂[6]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1]盈:丰盈,满。
[2]已:止,停。
[3]揣(zhuī):同“锥”,锤打成锥。
[4]锐:使尖利。
[5]咎:过失,灾祸。
[6]遂:成,成就。
名家校注: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
——苏辙
嗜欲伤神,财多累身。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河上公
阴阳运行,功成者退,天之道也。人当效天,故自古而下及今,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者,祸每及子。老子之言,万世高抬贵手。
——范应元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自满,持真而无骄心。进不如退。入性之后,任其自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有道之士。
——纯阳真人
持大器而满盈,虽惧之不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极,虽忧之不如早退。揣势利而锐意,虽得之不可求保;贪金玉而满堂,虽有之莫能长守。贵而骄则得其祸,富而骄则益其过。骄生乎心,咎自于己,岂可怨天尤人乎?故有道之士,功成不居,名遂不留,退身以全其归,让位以免其危。若四时之运,寒暑代谢而万物以成,岂非天之道乎?
——陆希声
第十章 长而不宰
原文:
载[1]营魄[2]抱一[3],能无离乎?
抟[4]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5],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6]开阖,能为雌[7]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8]乎?
生之畜[9]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10]。
注释:
[1]载:句首语气助词,无意义,相当于夫。
[2]营魄:魂魄。
[3]抱一:合一。
[4]抟:集结。
[5]玄览:玄,深黑色,这里指幽深玄妙;览,同鉴,镜子,这里作动词。
[6]天门:一说为耳目口鼻等感官,一说为自然之道,此处依前说。
[7]雌:阴柔之性别,这里指宁静。
[8]知:同智,心智,智慧机巧。
[9]畜(xù):同蓄,养育。
[10]玄德:玄妙幽深的德行。
名家校注:
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能婴儿。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涤除玄览,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外,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河上公
善爱民者,任其自生,遂而勿伤。善治国者,任物以能,不劳而成……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司马光
明白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之,则万物自化。
——王弼
心者,载身之主,无不经营。心为内,静则精魄住,精魄住则神魂住。精神魂魄混融相合为一,谓之抱一。令心廓彻清静,始曰无为,此名真心,乃大道也。抟气致柔,便是专心、用心,如婴儿之无心。心如明鉴,四方通达,能无知见乎?
——邵若愚
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应事接物,莫不由天机发动。所谓应而不藏。此所谓天门开阖而无雌也。
——憨山德清
第十一章 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原文:
三十辐[1]共一毂[2],
当其无[3],有车之用。
埏埴[4]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5]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辐条,古代车轮由30根辐条构成。
[2]毂(gǔ):即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穿轴的地方,用来穿插辐条并连接车轴。
[3]无:没有,这里指中空的部分。
[4]埏埴:指揉和黏土制成的供人饮食使用的陶器。埏,搅和。埴,黏土。
[5]户牖(yǒu):门窗。
名家校注:
礼至于无体,乐至于无声,刑至于无刑,然后见道之用。
——司马光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车乃载重,腹内轮转之物,从举步至千万里,其形稳若泰山而无可撼,听其腹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轮之转也。
——纯阳真人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以无为其用,器者以有为其利。然则有之所利利于无,无之所用用于有。故车有辐毂以象天,室有户牖以象地,车室之所以全其利,常在于空虚之处耳。岂非天地之间其犹风箱乎?至于埏埴以为器,实资于水火,而后利用之理可得而言,犹圣人成器长,必本于道德,而后教化之术可得而行也。是以埏埴之器,象之于人处乎天地之间,以明道器之际也。
——陆希声
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人人皆知车毂有用,而不知用在毂中一窍。人人皆知器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器中之虚。人人皆知室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室中之空。以此为譬,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虚无大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故有虽有用,而实用在无也。然无不能自用,须赖有以济之。
——憨山德清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原文:
五色[1]令人目盲,
五音[2]令人耳聋,
五味[3]令人口爽[4],
驰骋畋猎[5],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7]。
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这里指多样色彩。
[2]五音:指宫、商、角、征、羽五种声音,这里指多种声音。
[3]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指多种美味。
[4]爽:味觉失灵,或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有词。
[5]畋(tián)猎:打猎。
[6]行妨:指伤害操行,行为离开正轨。妨,妨害、伤害。
[7]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朴素的生活,不追求纵情于声色犬马的浮华生活。
名家校注:
为腹者守道也,为目者逐物也。去,撤也。圣人为内而不为外矣,焉肯玩好哉?故去彼色声、香味、畋猎、好货之事,而取此虚通之道也。然去者非区区去物也,但不贪爱也。虽有五色毕陈,五音毕奏,五味毕献,难得之货毕呈,至于畋猎之事有时乎因除害而为之,皆不足以挠其心,盖中有去外取内之道也。
——范应元
此章教人触物不着,一心内听、收神、收身、收心、收意。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内观,外不着。修真之子,一心内守,外判阴阳,静体无极,返混元于我腹之中,出其身于太虚之上。静中生之育之,养我之清气,助我之灵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身,以我合天,以我合全,以我之道而同太空,总从“为腹而不为目”,方得取真一之性,而生其命。
——纯阳真人
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失也,盲聋口失皆声色滋味之过,迷失真心,不得见闻大道。
——邵若愚
人心本自虚明,而外之声色饮食货利,亦本无可欲。人以为可欲而贪爱之。故眼则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见,故盲。耳则流逸奔声,而失其真闻,故聋。舌则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则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发狂。行则逐于货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谓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丧心,贪得而无厌者也。圣人知物欲之为害。虽居五欲之中,而修离欲之行,知量知足。……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憨山德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1]若惊,贵[2]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3]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4]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宠辱:荣宠和耻辱。
[2]贵:珍贵、重视。
[3]患:灾祸,祸患。
[4]寄:寄托,托付。
名家校注:
辱至则惊,去则洒然矣。宠至则惊,去之又惊。故宠较辱尤劣也。
——王夫之
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故曰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河上公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故终身无患也。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盖之有身也。盖此身一堕浊世,事物交攻,乃大患之本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如此则无患也。
——范应元
贵以身为天下者,不轻身以徇物也。爱以身为天下者,不危峰以掇患也。
——范应元
我从空里来,孜孜汲汲,惟恐有失。常以惊为念,我道日长而无消化之日。凡人有宠必有辱,惟恐字守之。
——纯阳真人
道德充于内,则外物不能移,故宠辱之来,心未尝动。如内不自得,外感于物,情存乎宠辱,则得失皆若惊。
——陆希声
本章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祛累也。宠辱若惊者,望外之荣曰宠。世人皆以宠为荣,却不知宠乃是辱。世人皆以贵为乐,却不知贵乃大患之若身。
——憨山德清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1];
听之不闻,名曰希[2];
搏之不得,名曰微[3]。
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5]。
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
绳绳[8]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9]。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1]夷:无色。
[2]希:无声。
[3]微:无形。
[4]诘:意为追问、究问、反问。
[5]一:指“道”。
[6]皦(jiǎo):清晰,明亮。
[7]昧:阴暗。
[8]绳绳(mǐn mǐn):纷纭不绝,没有始终,没有穷尽。
[9]有:指具体事物。
名家校注: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上古虽远,其道存焉。
——王弼
言一无开关,而能为万物作开关也,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河上公
于无非无,于有非有,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范应元
道本无见,不可色求;道本无闻,不可声求;道本无得,不可力求。其上皦瞻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渊,言其难闻难见难得之道。上达于天,下达于地,中合于人。要体此理,究其奥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才有真象出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今之人口虽言而身未体也,就虽体不过劳心劳意而苦其形。倘若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乃见乃闻乃得,是谓修道之纲纪。
——纯阳真人
Ücretsiz ön izlemeyi tamamladını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