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abı oku: «《道德经》全文及历代名家注解(简体中文版)», sayfa 2

Yazı tipi: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原文:

上善若水[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2],

故几[3]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4],与善仁[5],言善信[6],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1]上善若水:上善,最善,指最高的德行。若水,像水的品德。水能曲能申,高下有序,所以老子以其比喻圣人至高的德行,也是最接近于道的德行。

[2]恶(wù):厌恶。

[3]几:接近。

[4]渊:深沉、沉静。

[5]仁:亲仁,指亲近有修养的人。

[6]信:守信,可信。

[7]时:时机。

[8]尤:怨尤,过失、过错。

名家校注:

水之为物,得天一之气,无定形而靡不通,故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乃善利也。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何争之有?上善之人,则微妙玄通,常善利于人物而不争,故善亦如水。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之,上善之人常谦下也。有此之德,故近于道。易六十四卦,惟谦卦有吉而无凶、悔、吝。

——范应元

争者,事之末也。与物无竞,莫之怨恶,何过之有?故特美之。

——司马光

从道之人无所不善,故谓之上善。夫水常处污下,不与物争,故万物莫不得其利,盖近于道矣。故上善之人若此水德,其居世若水之在地,其用心若水之渊回,其施与若水之润泽,其言语若水之信实,其为政若水之清静,其行事若水之任器,其变动若水之应时。夫唯常处污下,故人莫得而挫;夫唯不与物争,故物莫与之争。《易》曰:谦者,德之柄。水得之矣。

——陆希声

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恐天下不乱处于下。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憨山德清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原文:

持而盈[1]之,不如其已[2]。

揣[3]而锐[4]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5]。

功遂[6]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

[1]盈:丰盈,满。

[2]已:止,停。

[3]揣(zhuī):同“锥”,锤打成锥。

[4]锐:使尖利。

[5]咎:过失,灾祸。

[6]遂:成,成就。

名家校注: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

——苏辙

嗜欲伤神,财多累身。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

——河上公

阴阳运行,功成者退,天之道也。人当效天,故自古而下及今,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者,祸每及子。老子之言,万世高抬贵手。

——范应元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自满,持真而无骄心。进不如退。入性之后,任其自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有道之士。

——纯阳真人

持大器而满盈,虽惧之不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极,虽忧之不如早退。揣势利而锐意,虽得之不可求保;贪金玉而满堂,虽有之莫能长守。贵而骄则得其祸,富而骄则益其过。骄生乎心,咎自于己,岂可怨天尤人乎?故有道之士,功成不居,名遂不留,退身以全其归,让位以免其危。若四时之运,寒暑代谢而万物以成,岂非天之道乎?

——陆希声

第十章 长而不宰

原文:

载[1]营魄[2]抱一[3],能无离乎?

抟[4]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5],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6]开阖,能为雌[7]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8]乎?

生之畜[9]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10]。

注释:

[1]载:句首语气助词,无意义,相当于夫。

[2]营魄:魂魄。

[3]抱一:合一。

[4]抟:集结。

[5]玄览:玄,深黑色,这里指幽深玄妙;览,同鉴,镜子,这里作动词。

[6]天门:一说为耳目口鼻等感官,一说为自然之道,此处依前说。

[7]雌:阴柔之性别,这里指宁静。

[8]知:同智,心智,智慧机巧。

[9]畜(xù):同蓄,养育。

[10]玄德:玄妙幽深的德行。

名家校注:

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能婴儿。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涤除玄览,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外,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河上公

善爱民者,任其自生,遂而勿伤。善治国者,任物以能,不劳而成……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司马光

明白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之,则万物自化。

——王弼

心者,载身之主,无不经营。心为内,静则精魄住,精魄住则神魂住。精神魂魄混融相合为一,谓之抱一。令心廓彻清静,始曰无为,此名真心,乃大道也。抟气致柔,便是专心、用心,如婴儿之无心。心如明鉴,四方通达,能无知见乎?

——邵若愚

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应事接物,莫不由天机发动。所谓应而不藏。此所谓天门开阖而无雌也。

——憨山德清

第十一章 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原文:

三十辐[1]共一毂[2],

当其无[3],有车之用。

埏埴[4]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5]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辐条,古代车轮由30根辐条构成。

[2]毂(gǔ):即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穿轴的地方,用来穿插辐条并连接车轴。

[3]无:没有,这里指中空的部分。

[4]埏埴:指揉和黏土制成的供人饮食使用的陶器。埏,搅和。埴,黏土。

[5]户牖(yǒu):门窗。

名家校注:

礼至于无体,乐至于无声,刑至于无刑,然后见道之用。

——司马光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车乃载重,腹内轮转之物,从举步至千万里,其形稳若泰山而无可撼,听其腹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轮之转也。

——纯阳真人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以无为其用,器者以有为其利。然则有之所利利于无,无之所用用于有。故车有辐毂以象天,室有户牖以象地,车室之所以全其利,常在于空虚之处耳。岂非天地之间其犹风箱乎?至于埏埴以为器,实资于水火,而后利用之理可得而言,犹圣人成器长,必本于道德,而后教化之术可得而行也。是以埏埴之器,象之于人处乎天地之间,以明道器之际也。

——陆希声

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人人皆知车毂有用,而不知用在毂中一窍。人人皆知器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器中之虚。人人皆知室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室中之空。以此为譬,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虚无大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故有虽有用,而实用在无也。然无不能自用,须赖有以济之。

——憨山德清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原文:

五色[1]令人目盲,

五音[2]令人耳聋,

五味[3]令人口爽[4],

驰骋畋猎[5],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6]。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7]。

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这里指多样色彩。

[2]五音:指宫、商、角、征、羽五种声音,这里指多种声音。

[3]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指多种美味。

[4]爽:味觉失灵,或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有词。

[5]畋(tián)猎:打猎。

[6]行妨:指伤害操行,行为离开正轨。妨,妨害、伤害。

[7]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朴素的生活,不追求纵情于声色犬马的浮华生活。

名家校注:

为腹者守道也,为目者逐物也。去,撤也。圣人为内而不为外矣,焉肯玩好哉?故去彼色声、香味、畋猎、好货之事,而取此虚通之道也。然去者非区区去物也,但不贪爱也。虽有五色毕陈,五音毕奏,五味毕献,难得之货毕呈,至于畋猎之事有时乎因除害而为之,皆不足以挠其心,盖中有去外取内之道也。

——范应元

此章教人触物不着,一心内听、收神、收身、收心、收意。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内观,外不着。修真之子,一心内守,外判阴阳,静体无极,返混元于我腹之中,出其身于太虚之上。静中生之育之,养我之清气,助我之灵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身,以我合天,以我合全,以我之道而同太空,总从“为腹而不为目”,方得取真一之性,而生其命。

——纯阳真人

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失也,盲聋口失皆声色滋味之过,迷失真心,不得见闻大道。

——邵若愚

人心本自虚明,而外之声色饮食货利,亦本无可欲。人以为可欲而贪爱之。故眼则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见,故盲。耳则流逸奔声,而失其真闻,故聋。舌则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则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发狂。行则逐于货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谓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丧心,贪得而无厌者也。圣人知物欲之为害。虽居五欲之中,而修离欲之行,知量知足。……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憨山德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1]若惊,贵[2]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3]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4]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宠辱:荣宠和耻辱。

[2]贵:珍贵、重视。

[3]患:灾祸,祸患。

[4]寄:寄托,托付。

名家校注:

辱至则惊,去则洒然矣。宠至则惊,去之又惊。故宠较辱尤劣也。

——王夫之

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故曰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河上公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故终身无患也。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盖之有身也。盖此身一堕浊世,事物交攻,乃大患之本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如此则无患也。

——范应元

贵以身为天下者,不轻身以徇物也。爱以身为天下者,不危峰以掇患也。

——范应元

我从空里来,孜孜汲汲,惟恐有失。常以惊为念,我道日长而无消化之日。凡人有宠必有辱,惟恐字守之。

——纯阳真人

道德充于内,则外物不能移,故宠辱之来,心未尝动。如内不自得,外感于物,情存乎宠辱,则得失皆若惊。

——陆希声

本章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祛累也。宠辱若惊者,望外之荣曰宠。世人皆以宠为荣,却不知宠乃是辱。世人皆以贵为乐,却不知贵乃大患之若身。

——憨山德清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1];

听之不闻,名曰希[2];

搏之不得,名曰微[3]。

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5]。

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

绳绳[8]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9]。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1]夷:无色。

[2]希:无声。

[3]微:无形。

[4]诘:意为追问、究问、反问。

[5]一:指“道”。

[6]皦(jiǎo):清晰,明亮。

[7]昧:阴暗。

[8]绳绳(mǐn mǐn):纷纭不绝,没有始终,没有穷尽。

[9]有:指具体事物。

名家校注: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上古虽远,其道存焉。

——王弼

言一无开关,而能为万物作开关也,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河上公

于无非无,于有非有,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范应元

道本无见,不可色求;道本无闻,不可声求;道本无得,不可力求。其上皦瞻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渊,言其难闻难见难得之道。上达于天,下达于地,中合于人。要体此理,究其奥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才有真象出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今之人口虽言而身未体也,就虽体不过劳心劳意而苦其形。倘若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乃见乃闻乃得,是谓修道之纲纪。

——纯阳真人

Ücretsiz ön izlemeyi tamamladınız.

Yaş sınırı:
0+
Hacim:
30 s. 1 illüstrasyon
ISBN:
9783969699683
Yayıncı:
Telif hakkı:
Bookwire
İndirme biçimi:
Metin
Ortalama puan 4,7, 228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4,9, 32 oylamaya göre
Ses
Ortalama puan 4,2, 732 oylamaya göre
Ses
Ortalama puan 4,8, 57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4,4, 30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0, 0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0, 0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5, 1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0, 0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0, 0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0, 0 oylamaya göre
Metin
Ortalama puan 0, 0 oylamaya göre